行動研究法的原則
“行動研究法”是廣大教育科研人員選用最多的一種方法,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下面本文為大家介紹,行動研究法的原則有哪些?
(1)實踐性原則:行動研究的第一要義是教育教學實踐。提倡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要以改進實踐、改進對實踐的認識和改進實踐發生、發展、變換了的的情境、環境為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提倡依綱靠本、課題不離課堂開展研究。課題要經過課堂的檢驗,經過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檢驗,經過學生學習實踐的檢驗。
(2)應用性原則:實施行動研究,其研究成果的價值大小關鍵看其成果是否具有推廣價值和應用價值,歸根到底要接受社會的或教育的實踐檢驗。主要看是否解決了實際問題,是否改進了教育教學現狀,是否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再學習、再實踐、再創造。(前提是科學性)
(3)合作原則:所有參與研究者必須完成角色轉換;大力提倡有情出演、淡泊名利;爭鳴不爭鋒,辯論不辯解,批評不批判;所有參與者要靜得下心來、沉得下氣去、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教育科研不允許失敗,但也不允許感情代替理智、主管代替客觀、臆斷代替事實。
(4)動態原則:加強操作程序各個環節間的信息的及時反饋。所謂信息的及時反饋就是要盡量縮短信息反饋時程。因為,用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行動研究屬于負反饋類型。只有縮短信息反饋時程,系統才能及時依靠反饋信息,修正或調整由于干擾所引起的偏差。
(5)科學性原則:所有教育科研方法的前提。但是教育科學的本質是經驗科學。要研究經驗與科學的對立統一。
行動研究法的特點:
1.研究目的: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
2.研究主體:教師。強調做學者型、科研型教師。
3.研究方式:強調教師與專家相結合。開展群體教科研。協同攻關、共同研究。
4.研究程序:自我反思,螺旋式上升。
5.研究方法:理論與實踐、定性與定量。
6.價值評估:重在應用推廣,重在實效。
7.樣本小,個性化研究,重在相互借鑒。
8.研究性質:屬于應用研究。強調自我反思。具有廣泛的兼容性。集各種研究方法于一體。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典型就是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
9.研究策略:邊教學邊研究。理論與實踐間地有效轉換。因枝振葉、沿波溯源、探驪得珠。
10.研究問題:直接性(師生同步學習);特殊性(冷中求熱、熱中求冷 : 記憶、背誦、技能訓練);微觀性(開口要小、挖掘要深)。
11.研究環境:課堂。(廣義:學校、家庭、社會)但要以學校課堂作為統攝研究全過程的樞紐。
本文由卓文著作網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文章名稱:行動研究法的原則
文章地址:http://www.guanyisy.comhttp://www.guanyisy.com/anli/keti/15485.html
相關閱讀
- 2025-06-26申報課題需要的材料明細
- 2025-06-23課題的審核要素
- 2024-03-01課題結題證書是一人一張嗎
- 2024-03-01課題分工安排
- 2024-03-01課題開題如何論證
- 2022-02-10課題申請書范文2篇
- 2022-02-09橫向課題經費報銷技巧
- 2022-02-09qc課題是什么意思
- 2022-01-27課題研究方案與課題開題報告區別
- 2022-01-27課改專題類選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