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小課題研究論證方案
如何撰寫教師小課題研究論證方案?撰寫小課題研究申報論證方案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課題名稱(課題的表述)
一個好的課題名,要符合準確、規范、簡潔、醒目的要求。
準確,就是課題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研究內容)是什么,研究的對象是什么交待清楚。
表述準確的課題舉例:“提高數學課堂聽課效率的研究”、“研究的對象十分明確——數學課堂的聽課效率”。
表述不準確的課題舉例:“情境教學——優化課堂”。“情境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大課題,有許多值得研究的領域;“課堂”是一個場所,不能用“優化”與其組成動賓結構的詞(應該是“優化課堂教學”);如果是“優化課堂教學”,是什么學科的課堂教學?
規范,就是所用的詞語、句型規范、科學,特別是結論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合理運用學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如果是一篇經驗總結或的題目還不錯,但作為課題的名稱,則不好,因為課題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正在探討,正準備進行研究,不能有結論性的口氣。宜改為“運用學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
表述不規范舉例:“語言訓練融入課堂教學”(在后面加上“的研究”三字即可);
“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優化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改為“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
“注重學生動手操作,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改為“數學課堂教學學生動手操作的研究”);
“優化音樂課堂教學,豐富學生審美體驗”(改為“音樂課堂教學豐富學生審美體驗的研究”)。
……
簡潔,就是名稱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
如:“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優化小學中年級課堂教學”連標點共26個字,不夠簡潔,宜改為:“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醒目,就是課題研究的切入口適宜、新穎,使人一看就對課題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游戲走進低年級語文課堂的研究”、“提高中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研究”。
二、課題涵義(課題的界定)(研究對象與范圍)
教育研究總是指向一定的對象。進行研究時必須先對之明確界定,以避免不同人從不同的視角來理解而帶來的混亂。
說得通俗一些,就是要對課題名稱中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詞下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
如:“提高中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研究”
計算能力是指學生數學基本計算中的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本課題旨在研究在新課程實施中,以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中年級數學中造成學生數學計算的速度慢、計算正確率低的原因,與此同時尋找能夠提高學生數學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課堂教學不少老師不懂得對關鍵的概念進行界定,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絕大部分教師對課題涵義的敘述等同于“課題提出的背景”,即“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研究”。
三、課題提出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作為課題方案,首先應對課題研究的背景和要達到的研究目的進行闡述,回答“為什么要進行研究”這樣一個問題,研究它有什么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課題的研究有什么實際作用;然后,再寫課題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
如:“提高中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研究”
計算是數學知識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數學計算能力是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計算能力是學習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在小學中年級數學教材中計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因為數學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過計算來進行;數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步驟、結果也要通過計算來落實;幾何知識的教學中涉及公式的推導與運用同樣離不開計算。可見學生的計算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樹立學生認真、細致、耐心、不畏困難的品質。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就成了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重要問題。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往往不太重視計算能力的提高,重思維能力的訓練而忽視了基本技能的訓練,造成了學生計算能力的低下。
四、研究的目標
研究目標與研究目的是不同的。研究目的回答的是“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研究”,而研究目標闡述的是通過這樣的研究,要達成哪些預期的效果。
如“參與式合作備課的研究”課題的研究目標:
1、有效落實課改理念。
2、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3、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4、有效凝聚集體智慧。
5、有效促進研究氛圍。
6、促進學校全面發展。
再如:“提高中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研究”
1、學生目標
(1)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自覺地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學會自主分配時間,課內和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并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整體計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3)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計算水平和學習成績。
2、教師目標
(1)面對新課程改革中的困惑,善于發現,勤于學習,勇于創新。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決新困惑的勇氣和本領。
(2)努力尋求能夠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有效培養計算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教學和教學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五、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問題。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
有一些研究可能采用單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則可能采用多種方法。
六、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一般情況下,步驟基本上包括方案準備階段,方案實施階段,專家論證評價、總結驗收和結題三個階段。
如:“提高中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研究”
1、前期準備階段:
調查了解學生的計算能力,以及對數學課的興趣愛好的程度。上網查閱有關資料。針對問題確定課題,制定研究方案。
2、具體實施階段:
(1)對研究對象進行前測,通過摸底測試等途徑充分了解學生的現有基礎,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教學并備好每一課,在數學中落實好計算的訓練。
(2)密切觀察學生的表現,分層次進行作業布置。既要關注能力相對好的學生更要關心能力相對低的學生,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
(3)在班里開展各類競賽活動,探索合理的激勵評價機制;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3、研討總結階段:
對研究過程中積累的材料進行一次全面的整理。對研究對象進行后測,進行前后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七、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結果以什么形式出現。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有兩類,一類是文本形式的,如研究報告、、專著、個案集、研究日志、教學課例等。另一類是非文本形式的,如音像制品、教具、學具等。研究成果究竟用哪種形式來呈現,必須考慮成果的內容。
可以有研究和報告,專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學儀器,教學軟件(包括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研究周期較長的課題,還應該分別有階段成果和最終成果。階段成果可以按學期列出。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就沒有完成。
本文由卓文著作網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文章名稱:教師小課題研究論證方案
文章地址:http://www.guanyisy.comhttp://www.guanyisy.com/anli/keti/343.html
相關閱讀
- 2025-06-26申報課題需要的材料明細
- 2025-06-23課題的審核要素
- 2024-03-01課題結題證書是一人一張嗎
- 2024-03-01課題分工安排
- 2024-03-01課題開題如何論證
- 2022-02-10課題申請書范文2篇
- 2022-02-09橫向課題經費報銷技巧
- 2022-02-09qc課題是什么意思
- 2022-01-27課題研究方案與課題開題報告區別
- 2022-01-27課改專題類選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