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課題研究范文農村小學科學專職教師的專業該如何發展
從村教學老師已經備受社會關注了,將來如何發展,如何安頓,已然成為社會話題。這是一篇相關小課題研究范文,關于農村小學科學專職教師的專業該如何發展。小編為您做了相關整理,希望能為您帶來幫助。

從2002年走進新課程開始,教育轉型已經走過了十多年,這期間我們的指導思想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這期間我們的教師觀、學生觀發生了質的改變,這期間我們的培養目標發生了從選拔人才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轉變……
教育轉型要成功,關鍵是教師。教師轉型要在“轉”和“型”上下工夫。“轉”就是要轉變教育思想,轉變管理方式和教學方法,提高教書育人的本領,適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型”就是要把教師培養成“學習型、創新型、專家型”的教師。
那么,作為農村小學的科學專職教師來說,教師的專業發展該如何進行呢?首先,來分析一下農村小學的科學專職教師的現狀。以我們學校為例,全校740多名學生,16個班級。只有我一個科學專職教師,而且還是從語文教師轉型過來的。缺少系統的專業化知識,缺少共同研究提高的同伴。但是,隨著教育轉型的深入,科學對于小學生來講越來越重要。這就造成了非常大的矛盾:教師的專業素養跟學生的需求、教育的發展要求不協調。鄰近學校的科學教師狀況也差不多,規模大的學校有兩到三位專職教師,但是科學系統出生的教師很少,雖然近幾年有系統出生的教師進入隊伍,但是都被城區的學校招收去了,農村學校只能靠從其他學科轉型過來。這就是農村小學科學專職教師的現狀。
現狀雖然不如人意,但是學生的需求、教育的發展要求我們這些農村小學科學專職教師的專業必須要得到發展。到底該如何發展呢?下面以我為例說說我的專業發展之路,以供大家參考。
我1995年7月中師畢業,到2005年7月一直擔任語文老師、班主任,2005年9月到2007年7月擔任語文老師兼科學老師,2007年9月開始專職擔任科學老師。今年(2013)參加了科學高級職稱(小中高)的評審。在雜志上共發表5篇;常州市三等獎4篇;武進區二等獎2篇,三等獎3篇;人教社網站“小學科學”欄目發表12篇,在人教網小學科學優秀作者前10名中排名第6。我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多學習、勤反思、常練筆
因為我是從語文教師轉型過來的,對科學教學不是很熟悉,剛開始時科學課上得跟語文課一樣,在一次又一次地外出聽課活動中慢慢地一點一點地領悟。每一次聽課回來,我總是要寫出不少于1000字的聽課心得,逼自己去思考課堂教學方法,學習人家的優點,提出自己對教材的不同理解和處理方法。如:在聽了一位老師上的《力在哪里》一課,覺得這一課上得非常好,尤其是材料的準備和使用上,于是我結合自己的理解寫成了一篇文章《學習力在哪里》發表于2013《科學課》第一期。平時自己也會上出比較滿意的課,課后就及時把課堂記錄下來,如《我抓住了生成》這篇文章就是自己上課的例子。《享受科學研究大餐 吸收科學教學營養》是參加“常州──鎮江”科學教學城際交流活動所得;《學習 交流 提高》是參加312工程骨干教師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所思;《學習 收獲 感悟 實踐》是參加了武進區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所得;《科學探究技能的顯性化》是觀摩科學探究技能訓練單元教學專題研討有感;《三個用心》是3月16日外出聽課反思……經常練筆自己寫文章時就會有素材,經常反思自己寫文章時就會有清晰的思路,經常學習自己寫文章時才會有理論基礎。所以我除了及時反思、記錄之外還堅持學習理論知識。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新基礎”教育,閱讀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概論》,重新樹立了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閱讀《課型范式與實施策略 小學科學》,明白了在教學實踐中揚長避短;堅持訂閱《科學課》雜志、《實驗教學與儀器》雜志,及時了解專家、同行們在思考哪些問題;經常瀏覽“小學科學”網站等等。
二、多磨練、勤交流、常走動
作為一名教師,上課的水平將直接決定學生的科學素養,所以,我在追求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上也做出了努力。從08年到現在我已經上了一節區級公開課,四節片級公開課,校級公開課每學期都上。正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磨練當中,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記得2005年剛到政小,兼職教科學,區教研室巢鳳棲老師聽了我的課后只對我說了一句“慢慢來。”于是,我走上了探索之路。在一次又一次的公開課教學中,我的教學水平也越來越高。2008年巢鳳棲老師聽了我的課后對我提出了改進意見,但是她在學校領導那兒表揚了我,2010年巢鳳棲老師聽課后給予肯定的評價,2012年巢鳳棲老師聽課后表示滿意,在領導面前又一次表揚了我。期間我多次上了校級、片級、區級的公開課,還參加了市級的骨干教師課堂教學考核(2010年)。現在,我對三到六年級的教材基本做到心中有數,自己獨立設計教案已不成問題,在今年(2013)4月的片公開課教學中獲得同行的好評。課堂教學水平不是說提高就能提高的,剛開始我沿著別人幫我設計的路走,碰到要上公開課,就尋求鄰近學校老師的幫助,幫著設計教案,幫著我磨課,一次又一次。慢慢地,我也有了對教材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就慢慢地按照自己的設計去進行教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種獨特的教學風格,在同行中獲得認可。在平時,碰到問題經常用電話或QQ與其他學校同事進行交流,有時一時講不清的干脆就趕到他們學校一起商討,抓住每一次片級活動的時機提出自己的問題來進行討論。我的課堂教學的變化正在走向從量變到質變的大道上。
三、抓住任何一次機會鍛煉自己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在我這幾年的科學教學過程中,有一次在教研室開學初調研聽課過程中,巢老師得知我有多篇文章發表或獲獎,就要求我在下一次的教研活動中介紹自己的寫作經驗,雖然自己還談不上有經驗,但是這既是挑戰更是一次鍛煉自己的機會,于是我高興地答應下來。之后一段時間我認真地梳理了自己的寫作過程,理出了一些寫作的方法,及時成文──“目標導航 用心駕馭”,在教研活動中的介紹相當成功。
科學課的教學離不開實驗教學,科學原理的獲得離不開實驗教學,科學技能的形成離不開實驗教學,在以探究為主的科學教學中,實驗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途徑。可是有許多老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發現:書上的有些實驗設計并不是很合理,或者是實驗效果不明顯,很難達到實驗所要達到的效果。作為科學教師必須要在實驗設計、操作過程中進行合理的布局或者用其它能起到相同作用的實驗代替。科學教師的專業素養會在這樣一次次的過程中得到迅速提高。下面舉兩個實驗改進的例子:
一、將一小瓶熱的紅顏色的水輕輕放入裝滿冷水的容器里,看一看會發生什么情況?(蘇教版三年級下冊P38頁)
從書上看熱的紅顏色的水向四周擴散,而實際現象是向上流動,書上這樣的實驗效果并不理想。我在教學過程中對這個實驗做了一些改進:
所需材料:高一點的量筒(玻璃的)一個,30ml的注射器一個,粗一點的銅絲一根(長度比量筒長一些),細鉛絲一根(長度和銅絲一樣),尖的打孔器(釘子等),透明膠帶,一個小的橡皮塞,老虎鉗,高錳酸鉀,玻璃棒等。
實驗步驟:
1.在高的量筒里裝進冷水,放置在桌上。
2.打開注射器,用塞子塞住注射器的頭,然后往注射器里倒入熱水,再加幾粒高錳酸鉀,用玻璃棒攪拌,蓋上推桿。
3.把注射器朝上放,打開塞子,放入冷水中,然后用銅絲松開推桿,現象就產生了。
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看到一條紅色水注從注射器口向上噴出,像水底火山一樣,效果相當明顯,并且能夠持續6~7分鐘。
二、研究液體混合前后體積的變化情況。(蘇教版三年級下冊P38頁)
從書上看,液體混合后體積的變化很不明顯,基本上看不出來。如果不是教師知道實驗結果就有可能說成是液體混合后體積沒有發生變化,這樣的結果是很可怕的。我在教學過程中,對這個實驗也做了改進:
所需材料:一根40cm長、直徑0.7cm的玻璃管,兩個30ml的注射器,兩個40ml的燒杯,長直尺,雙面膠,一個大的橡皮塞(沒有孔)等。
實驗步驟:
1.在兩個小燒杯中分別倒入一些水和酒精,在有水的燒杯中加入幾粒高錳酸鉀并攪拌。
2.用注射器吸10ml水注入玻璃管然后把水倒掉(倒干凈,因為干的玻璃管壁會吸附一些水),然后用一個注射器吸5ml水注入玻璃管,水位高度正好在5刻度處。
3.用另外一個注射器吸5ml酒精注入玻璃管,發現水位處于10刻度以下一段距離。
實驗優點:1.我們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液體和液體混合后體積的變化,實驗效果特佳,解決了實驗效果不明顯的缺點。2.所用的材料少,節省資源。3、這樣的實驗器材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我把這兩個實驗改進方案參加2011年常州市的科技輔導員創新大賽獲得了科技輔導員創新項目二等獎。我正是抓住了機會才能獲得這個獎,這對于一個農村小學的科學教師來講是了不起的了。
以上是我個人近幾年的成長歷程,專業發展的痕跡清晰可見,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總的來說要做到:自己要有專業發展的主動性,要有專業發展努力的目標,要有專業發展的動力和耐力,要肯吃苦肯鉆研。只有這樣,我們的專業才能發展,教育的轉型才能成功。 小課題研究范文農村小學科學專職教師的專業該如何發展
從村教學老師已經備受社會關注了,將來如何發展,如何安頓,已然成為社會話題。這是一篇相關小課題研究范文,關于農村小學科學專職教師的專業該如何發展。小編為您做了相關整理,希望能為您帶來幫助。
從2002年走進新課程開始,教育轉型已經走過了十多年,這期間我們的指導思想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這期間我們的教師觀、學生觀發生了質的改變,這期間我們的培養目標發生了從選拔人才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轉變……
教育轉型要成功,關鍵是教師。教師轉型要在“轉”和“型”上下工夫。“轉”就是要轉變教育思想,轉變管理方式和教學方法,提高教書育人的本領,適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型”就是要把教師培養成“學習型、創新型、專家型”的教師。
那么,作為農村小學的科學專職教師來說,教師的專業發展該如何進行呢?首先,來分析一下農村小學的科學專職教師的現狀。以我們學校為例,全校740多名學生,16個班級。只有我一個科學專職教師,而且還是從語文教師轉型過來的。缺少系統的專業化知識,缺少共同研究提高的同伴。但是,隨著教育轉型的深入,科學對于小學生來講越來越重要。這就造成了非常大的矛盾:教師的專業素養跟學生的需求、教育的發展要求不協調。鄰近學校的科學教師狀況也差不多,規模大的學校有兩到三位專職教師,但是科學系統出生的教師很少,雖然近幾年有系統出生的教師進入隊伍,但是都被城區的學校招收去了,農村學校只能靠從其他學科轉型過來。這就是農村小學科學專職教師的現狀。
現狀雖然不如人意,但是學生的需求、教育的發展要求我們這些農村小學科學專職教師的專業必須要得到發展。到底該如何發展呢?下面以我為例說說我的專業發展之路,以供大家參考。
我1995年7月中師畢業,到2005年7月一直擔任語文老師、班主任,2005年9月到2007年7月擔任語文老師兼科學老師,2007年9月開始專職擔任科學老師。今年(2013)參加了科學高級職稱(小中高)的評審。在雜志上共發表5篇;常州市三等獎4篇;武進區二等獎2篇,三等獎3篇;人教社網站“小學科學”欄目發表12篇,在人教網小學科學優秀作者前10名中排名第6。我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多學習、勤反思、常練筆
因為我是從語文教師轉型過來的,對科學教學不是很熟悉,剛開始時科學課上得跟語文課一樣,在一次又一次地外出聽課活動中慢慢地一點一點地領悟。每一次聽課回來,我總是要寫出不少于1000字的聽課心得,逼自己去思考課堂教學方法,學習人家的優點,提出自己對教材的不同理解和處理方法。如:在聽了一位老師上的《力在哪里》一課,覺得這一課上得非常好,尤其是材料的準備和使用上,于是我結合自己的理解寫成了一篇文章《學習力在哪里》發表于2013《科學課》第一期。平時自己也會上出比較滿意的課,課后就及時把課堂記錄下來,如《我抓住了生成》這篇文章就是自己上課的例子。《享受科學研究大餐 吸收科學教學營養》是參加“常州──鎮江”科學教學城際交流活動所得;《學習 交流 提高》是參加312工程骨干教師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所思;《學習 收獲 感悟 實踐》是參加了武進區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所得;《科學探究技能的顯性化》是觀摩科學探究技能訓練單元教學專題研討有感;《三個用心》是3月16日外出聽課反思……經常練筆自己寫文章時就會有素材,經常反思自己寫文章時就會有清晰的思路,經常學習自己寫文章時才會有理論基礎。所以我除了及時反思、記錄之外還堅持學習理論知識。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新基礎”教育,閱讀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概論》,重新樹立了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閱讀《課型范式與實施策略 小學科學》,明白了在教學實踐中揚長避短;堅持訂閱《科學課》雜志、《實驗教學與儀器》雜志,及時了解專家、同行們在思考哪些問題;經常瀏覽“小學科學”網站等等。
二、多磨練、勤交流、常走動
作為一名教師,上課的水平將直接決定學生的科學素養,所以,我在追求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上也做出了努力。從08年到現在我已經上了一節區級公開課,四節片級公開課,校級公開課每學期都上。正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磨練當中,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記得2005年剛到政小,兼職教科學,區教研室巢鳳棲老師聽了我的課后只對我說了一句“慢慢來。”于是,我走上了探索之路。在一次又一次的公開課教學中,我的教學水平也越來越高。2008年巢鳳棲老師聽了我的課后對我提出了改進意見,但是她在學校領導那兒表揚了我,2010年巢鳳棲老師聽課后給予肯定的評價,2012年巢鳳棲老師聽課后表示滿意,在領導面前又一次表揚了我。期間我多次上了校級、片級、區級的公開課,還參加了市級的骨干教師課堂教學考核(2010年)。現在,我對三到六年級的教材基本做到心中有數,自己獨立設計教案已不成問題,在今年(2013)4月的片公開課教學中獲得同行的好評。課堂教學水平不是說提高就能提高的,剛開始我沿著別人幫我設計的路走,碰到要上公開課,就尋求鄰近學校老師的幫助,幫著設計教案,幫著我磨課,一次又一次。慢慢地,我也有了對教材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就慢慢地按照自己的設計去進行教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種獨特的教學風格,在同行中獲得認可。在平時,碰到問題經常用電話或QQ與其他學校同事進行交流,有時一時講不清的干脆就趕到他們學校一起商討,抓住每一次片級活動的時機提出自己的問題來進行討論。我的課堂教學的變化正在走向從量變到質變的大道上。
三、抓住任何一次機會鍛煉自己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在我這幾年的科學教學過程中,有一次在教研室開學初調研聽課過程中,巢老師得知我有多篇文章發表或獲獎,就要求我在下一次的教研活動中介紹自己的寫作經驗,雖然自己還談不上有經驗,但是這既是挑戰更是一次鍛煉自己的機會,于是我高興地答應下來。之后一段時間我認真地梳理了自己的寫作過程,理出了一些寫作的方法,及時成文──“目標導航 用心駕馭”,在教研活動中的介紹相當成功。
科學課的教學離不開實驗教學,科學原理的獲得離不開實驗教學,科學技能的形成離不開實驗教學,在以探究為主的科學教學中,實驗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途徑。可是有許多老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發現:書上的有些實驗設計并不是很合理,或者是實驗效果不明顯,很難達到實驗所要達到的效果。作為科學教師必須要在實驗設計、操作過程中進行合理的布局或者用其它能起到相同作用的實驗代替。科學教師的專業素養會在這樣一次次的過程中得到迅速提高。下面舉兩個實驗改進的例子:
一、將一小瓶熱的紅顏色的水輕輕放入裝滿冷水的容器里,看一看會發生什么情況?(蘇教版三年級下冊P38頁)
從書上看熱的紅顏色的水向四周擴散,而實際現象是向上流動,書上這樣的實驗效果并不理想。我在教學過程中對這個實驗做了一些改進:
所需材料:高一點的量筒(玻璃的)一個,30ml的注射器一個,粗一點的銅絲一根(長度比量筒長一些),細鉛絲一根(長度和銅絲一樣),尖的打孔器(釘子等),透明膠帶,一個小的橡皮塞,老虎鉗,高錳酸鉀,玻璃棒等。
實驗步驟:
1.在高的量筒里裝進冷水,放置在桌上。
2.打開注射器,用塞子塞住注射器的頭,然后往注射器里倒入熱水,再加幾粒高錳酸鉀,用玻璃棒攪拌,蓋上推桿。
3.把注射器朝上放,打開塞子,放入冷水中,然后用銅絲松開推桿,現象就產生了。
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看到一條紅色水注從注射器口向上噴出,像水底火山一樣,效果相當明顯,并且能夠持續6~7分鐘。
二、研究液體混合前后體積的變化情況。(蘇教版三年級下冊P38頁)
從書上看,液體混合后體積的變化很不明顯,基本上看不出來。如果不是教師知道實驗結果就有可能說成是液體混合后體積沒有發生變化,這樣的結果是很可怕的。我在教學過程中,對這個實驗也做了改進:
所需材料:一根40cm長、直徑0.7cm的玻璃管,兩個30ml的注射器,兩個40ml的燒杯,長直尺,雙面膠,一個大的橡皮塞(沒有孔)等。
實驗步驟:
1.在兩個小燒杯中分別倒入一些水和酒精,在有水的燒杯中加入幾粒高錳酸鉀并攪拌。
2.用注射器吸10ml水注入玻璃管然后把水倒掉(倒干凈,因為干的玻璃管壁會吸附一些水),然后用一個注射器吸5ml水注入玻璃管,水位高度正好在5刻度處。
3.用另外一個注射器吸5ml酒精注入玻璃管,發現水位處于10刻度以下一段距離。
實驗優點:1.我們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液體和液體混合后體積的變化,實驗效果特佳,解決了實驗效果不明顯的缺點。2.所用的材料少,節省資源。3、這樣的實驗器材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我把這兩個實驗改進方案參加2011年常州市的科技輔導員創新大賽獲得了科技輔導員創新項目二等獎。我正是抓住了機會才能獲得這個獎,這對于一個農村小學的科學教師來講是了不起的了。
以上是我個人近幾年的成長歷程,專業發展的痕跡清晰可見,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總的來說要做到:自己要有專業發展的主動性,要有專業發展努力的目標,要有專業發展的動力和耐力,要肯吃苦肯鉆研。只有這樣,我們的專業才能發展,教育的轉型才能成功。
本文由卓文著作網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文章名稱:小課題研究范文農村小學科學專職教師的專業該如何發展
文章地址:http://www.guanyisy.comhttp://www.guanyisy.com/anli/keti/553.html
相關閱讀
- 2025-06-26申報課題需要的材料明細
- 2025-06-23課題的審核要素
- 2024-03-01課題結題證書是一人一張嗎
- 2024-03-01課題分工安排
- 2024-03-01課題開題如何論證
- 2022-02-10課題申請書范文2篇
- 2022-02-09橫向課題經費報銷技巧
- 2022-02-09qc課題是什么意思
- 2022-01-27課題研究方案與課題開題報告區別
- 2022-01-27課改專題類選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