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成果和課題研究過程性材料區(qū)別
課題研究成果和課題研究過程性材料區(qū)別是什么?很多中小學老師都將過程性材料當做課題研究成果提交,這是將課題成果范圍過于擴大和成果泛化,也是不可取的。課題研究成果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高度、有一定的研究成分,而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資料,更不是一般的資料匯編,否則將認為的降低課題研究的質量,導致課題研究不科學、不規(guī)范。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過程性、工作性資料,這些資料可能并沒有研究的成分或者研究的成分不高,它只是課題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過程性資料或工作性資料,比如開題報告、中期報告、課題信息變更申請表、研討會紀要、研究日志、研究反思、研究心得、照片等,只是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而不能算成果,對中小學老師來說,過程性資料通常還包括教學設計(集)、教輔資料(集)、試卷、試題集、學生作業(yè)、學案、導學案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一些由學校校長或其他領導擔任課題主持人的課題,通常會提交一些論文集作為課題研究成果,我個人是嚴重不支持不認可的,因為這些論文一般都是領導通過行政命令布置任務,強制學校每位老師都要寫的低質量論文,然后幾十篇甚至幾百篇論文匯編成冊,很多論文都是網上抄襲或東拼西湊,根本與課題研究的主題或內容無關,這種論文集是不能作為課題成果來認定的,否則將會給老師帶來沉重的負擔,也會破壞課題研究是用來解決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的基本原則,還有一些學校喜歡把全校老師的案例、教學反思、教學設計等匯編成冊,搞出各種集,這樣做當然很好,但頂多算是一種簡單的資料匯編,是工作性資料,是過程性資料,而不是研究性資料,因為,這些東西你不做研究,不做課題,它也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經常性產生的,它沒有研究的成分。但是,教學設計或教案學案如果有詳細的分析,有一定的理論高度,即教學設計分析文章可以作為研究成果認定。
對中小學教師來說,課題研究成果表現形式應該多樣化,而且更應該傾向于實踐性成果,并應該強調成果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所產生的效果,在評價鑒定一個中小學課題時,不能像評價高校教師的課題一樣,只看論文,只看報告,除了重視論文、報告等課題成果之外,還應該重視課題研究的實踐效果,包括學生、教師和學校三個層面的效果,因為中小學老師做課題的出發(fā)點和宗旨就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當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對中小學老師而言,凡是不以解決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為目的的課題研究都是耍流氓!
課題研究是比較復雜的思維和認知創(chuàng)新活動,課題研究成果的認定,確實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中小學教師而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本文由卓文著作網首發(fā),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文章地址:http://www.guanyisy.comhttp://www.guanyisy.com/anli/keti/17968.html
相關閱讀
- 2025-06-26申報課題需要的材料明細
- 2025-06-23課題的審核要素
- 2024-03-01課題結題證書是一人一張嗎
- 2024-03-01課題分工安排
- 2024-03-01課題開題如何論證
- 2022-02-10課題申請書范文2篇
- 2022-02-09橫向課題經費報銷技巧
- 2022-02-09qc課題是什么意思
- 2022-01-27課題研究方案與課題開題報告區(qū)別
- 2022-01-27課改專題類選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