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結題報告范文《初一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研究》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成習慣。”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本文是一篇關于初一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研究課的結題報告范文,僅供參考。

一、課題的提出:
二十一世紀,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悄然興起。世界各國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也就是科技和教育的競爭。可以預見未來的世界,國際間綜合國力的競爭就是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所以 ,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三個面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發展迅速,社會情況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社會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傳播媒介多,極大影響著少年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所以,全國的教育新形勢、新要求也促進我們要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最佳的育人環境,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同時,由于我校處于偏遠的海島,加上流動人口較多,家長的素質低,社會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學生有的有惰性不愛學習;有的聰明好學而品行令人擔憂;有的受讀書無用論影響較深,缺少好的學習習慣;有的無視校規,蠻橫放肆;還有的學生個人衛生存在問題,缺少良好的衛生習慣,致使校園環境衛生及保持較差等很多不良現象。
這次我又擔任初一一個班的班主任,這屆學生行為習慣相對又比較散漫,學習成績差。我深知初一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尤為重要,將影響著學生初中以及以后的學習、生活。基于以上原因,我認為培養初一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因此,我提出了初一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這一學期的研究能夠總結出一套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能使學生提高自己對不良行為的抵制,讓自己在做人、做事、學習上有著良好的心態和習慣,真正作到有誠信、有明禮、有責任。具體作到:1、認真及時獨立完成作業。2、上課能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3、多讀書,豐富知識。4、熱愛學習。5、課上積極回答,敢于發表見解。6、課前預習,課后復習。7、自覺學習,有一定的學習計劃。8、講文明懂禮貌。9、學習用品能夠自己管理好。10、具備自我管理能力。
三、課題研究對象和時間
研究對象:長海五中七年一班47名學生。研究時間從2006年9月——2007年7月。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自古以來十分看重人的道德品質,歷來注重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教育是什么?就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并且國外許多教育專家對良好行為習慣作了精辟的論述。當前,建設良好行為習慣越來越受到學校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整體規劃學校的德育體系,要遵循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根據德育工作的總體目標,科學的規劃各教育階段的具體內容、實施的途徑和方法。因此良好行為習慣是人才成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所以我在培養學生時主要以《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校值周隊要求》為標準。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是從規范學生遵守《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入手,讓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作為行為的標準。具體從學生的做人、做事、學習三大方面來培養學生,與家長相互交流學生在校、在家的表現,共同商討研究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學生能夠逐漸養成正直、有愛心、有責任、尊重他人、具有競爭意識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具體:1、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準備、預習習慣、課堂學習習慣、課外讀書習慣、認真寫作業習慣;2、良好品德習慣:遵守紀律習慣、文明禮貌習慣、熱愛勞動習慣,競爭合作習慣、愛護環境習慣、個人衛生習慣、體育鍛煉習慣。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過程:
主要采用觀察法、調查法、討論法、個案研究法以及經驗總結法、競賽法等。
從接這屆初一開始,我就對于本班級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作為自己的課題研究。剛接班時,主要采用觀察法、調查法,調查學生自然情況,了解學生在小學的表現,有哪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有哪些個性,有哪些愛好等,使之在教育中能采取更科學的教育方法。同時作為班主任要認真觀察學生在校、在家表現,有針對性的有效的方法進行教育。所以上學期主要學習《中學生日常行為要求》和學校的管理制度,讓學生在心中有一個良好的行為標準。主要采取教師、班干部管理,教師評價,期末教師和家長互換評語等。而第二學期主要以發展學生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為主。
第二學期初期階段,還是根據《中學生日常行為》為標準要求學生,以班干部和課代表記錄學生表現情況為主,并且以此為標準來給學生作以月評價,采取量化評價。在此基礎上又把學生課上評價申請給任課教師,能更好的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但我發現學生光靠這些外力因素來管理效果不是很大,堅持的時間不是很長。要想使學生養成好的習慣,還是的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為此在班干部管理的基礎上,我開始從培養學生自我意識和自我管理入手。
自我意識的提高是中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所以充分發展自我意識對于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社會技能至關重要,而且自我教育是發展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手段,自我教育是讓學生通過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激發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明確發展目標,自覺主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能動地、積極地掌握自身的發展。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實施尊重、平等教育,注重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管理。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展示優秀的自我:
主要活動:
1、舉辦:“我的目標、我的格言”主題班會。主要內容是讓每位學生為自己設計一個人生格言和這學期奮斗的目標。把它貼到班級后面的板報上,以提醒激勵學生。
2、利用班會課,讓學生表演自編的課本劇、小品、相聲、舞蹈、歌曲……并參加學校的“五四”文藝匯演。
3、利用五一放假期間,讓學生用心制作以“感恩”為主題的繪畫、小制作、文章……同時參加校、縣藝術節活動,在校的活動中,有很多學生獲獎。
4、在特殊的節日讓學生設計板報,宣傳各種知識、故事等,促進學生對自己能力的培養和課外知識的積累,學習英雄人物事跡。
5、組織調動學生積極參加縣、校的各項活動,讓他們自己來準備來參加,并且自己評價自己的表現,使他們有著積極向上的思想和行為。這樣有很多學生在活動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增強了他們自信,也使班級逐漸有了良好的風氣。
這樣做能使學生關注到別人的優點、良好的行為,也使學生關注到自己良好行為產生的效果,對自己充滿信心。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得到同學們的肯定。從而體驗到成就感,認識到自己良好行為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會更好去表現自己的優點。并且,這種展示同時也是一種交流,讓學生們認識到集體中其他成員的優點和特長,促進學生之間互相了解和學習,也使學生對自己有目標、有信仰,能正確認識到身邊的不良行為,能夠接納學校、教師、家長的要求。逐步讓學生開始來管理自己。
二、認識不完善的自我:
學生看到自己優點很容易,但要正確認識到自己缺點,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良行為。
1、自我總結、自我評價:
(1)、每周讓學生對自己各方面作以評價并且及時與家長、班主任交流,家長和班主任同時也給作以評價,激勵學生。
(2)、每天放學前學生對自己一天來表現不好的地方與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促進他們改進。
2、學生相互監督評價。
(1)、班長、課代表作好每節課、每一天的班級情況,每天放學前做一總結,促進學生相互比較改正自己的不良的行為。
(2)、每一個月,學生相互評價,找出同學之間的優點和缺點。
3、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及時找學生談心,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錯誤,并努力去改正。
4、 班主任要及時與任課教師溝通,共同教育學生。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生在很多地方有了很大進步。如上課違紀的少了;在教學樓內瘋打鬧現象幾乎沒有了;自己能夠自覺上自習認真完成作業。但學生的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在一時,學生的不良好習慣是不斷出現的,作為教師要有耐心想辦法去解決。在今后教育中,我將繼續努力,使學生有著良好的行為習慣。
七、研究成果和結論:
(一)、研究成果:
1、課題研究對提高學校德育工作整體水平和推進素質教育產生了一定促進作用。
2、通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班級涌現出了一批具有自覺性和責任心能以身作則的班級管理小干部。
3、學生班級體意識濃厚了。
4、學生形成了良好學習習慣:上課能認真聽課,自覺思考,大膽發言,學習上增強了主動性和責任感。
5、學生形成了良好勞動習慣,值日更加認真,更符合值周隊要求,并且在勞動中熱心幫助別人,在家里愿意承擔一定家務。
6、在課題研究中,由于與家長密切配合,使家長更愿意參入到學校教育學生中來,得到了更多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7、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能充分展示個性,取得優異成績。
8、在研究中也使自己總結了一定教育學生的經驗,也發現了自身一些教育方法的不恰當,有待于改進,提高自己 教育水平。
(二)結論:
在一年的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研究中,自己在班級管理中取得了一定成績,總結了一定經驗方法,使班級涌現出一批遵守《中學生守則》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尤其對表現比較差的學生,對他們個案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不但自身不良行為有所改進,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他們個性,從而激勵他們積極上進。為此可以看出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1、要確定同一的標準,以標準嚴格要求;2、要多鼓勵、表揚學生,激勵學生上進心;3、要讓學生發現身邊不良行為,讓他們自己意識到這些行為帶來的影響,這比教師說教要成功的多;4、要多發現學生個性,讓學生在活動比賽實踐中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讓他們有著成功的喜悅。這樣能促進以“優”帶“缺”。5、作為教師在培養初一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時,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有個案研究,不斷總結改進教育方法。
八、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
1、學生性格波動大,可變性快,再加上社會多方面的負影響,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反復性非常大,客觀的差異和變化始終令人美中不足。所以學生身上還存在很多不良習慣。
2、作為研究者,除了實踐經驗總結,還應掌握科學的理論,在這方面做的還不夠。這就造成實驗很大的局限性。
3、由于第一次課題研究,對研究中材料的積累比較散,在今后課題研究中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方式的積累。
4、在研究時把材料形成較少,在以后課題研究中在這一方面要積極去完成。
所以在今后課題研究中,要注意以上存在的問題,使自己對課題研究取得更廣泛、更深入、更完美。
本文由卓文著作網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文章地址:http://www.guanyisy.comhttp://www.guanyisy.com/anli/keti/638.html
相關閱讀
- 2025-06-26申報課題需要的材料明細
- 2025-06-23課題的審核要素
- 2024-03-01課題結題證書是一人一張嗎
- 2024-03-01課題分工安排
- 2024-03-01課題開題如何論證
- 2022-02-10課題申請書范文2篇
- 2022-02-09橫向課題經費報銷技巧
- 2022-02-09qc課題是什么意思
- 2022-01-27課題研究方案與課題開題報告區別
- 2022-01-27課改專題類選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