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總結報告參考小學語文感悟能力培養研究
感悟型教學的理論基礎是語感論。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正確、豐富、敏銳的感受力。它是語言能力系統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礎,是思想認識逐步通向作者心靈深處的橋梁。語感論認為,語言本身產生于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對客觀事物的直覺感受,語感隨著人的發展而不斷提高。所以,感悟型教學在培養學生語感的同時,依賴語感,提高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發展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有機地滲透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質。
感悟型教學和傳統的語文教學相比,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以讀為主”。即是在讀的過程中運用語言、發展語言。“悟”可以說建立在“讀”的基礎上。學生通過感悟使得教材上的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素質,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語感;同樣,學生在讀的過程憑著自己的語感尋找對文章的直覺理解,它使學生悟得更深,悟得更輕松。所以語感和感悟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密不可分的。
一、感悟型教學產生背景
1.素質教育的提出
盡管許多語文教學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觀念,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制約,教育改革停于形式的改革,而并未解決應試教育的弊端。
“滿堂問”、“滿堂練”等一些僵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失去了自主性,失去了對學習的激情,使師生之間缺少心靈的溝通。教學內容往往將重心過份集中于對字、詞、句語言文字的訓練,而忽略了語文的人文性。教學方法形式單一,問得多,讀得少,缺少“悟”,缺少引導。
素質教育的提出為語文教學開辟了一塊新的天地。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建立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上海小學語文界首先提出了新型的語文教學模式——感悟型教學模式。感悟型教學的過程注重師生關系的和諧、融洽。強調教師以親切、真誠的態度與學生平等共處,熱情洋溢地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動員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聽、說、讀、寫、悟的過程中去,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感性經驗,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能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各方面知識使之舉一反三,發展創造力。同時重視對語文人文性的體現。這個過程更多的是師生間情感的交流,使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
2.新課程標準的提出
同時為了使語文教育更好地為現代化社會服務,為了造就時代需要的一代新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出臺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下文簡稱為《新課標》)。它在前言部分就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在階段目標第一學段(1-2年級)的閱讀目標中也明確提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感悟型教學就是在新課標思想的指引下,以培養學生的語感為己任,以讀為主要手段,重視學生切切實實地從語言文字中用心、用情去體驗,產生內在獨特的感受。不但提高了學生語文的綜合素養,而且很好地做到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3.小學生的思維發展
根據思維發展的規律可知,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度,具體形象思維仍占很大比重,特別是低段的小學生,但缺乏抽象思維。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感悟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學生通過想象、聯想等方法讓學生去感受字詞的直覺形象,同時也發展了抽象思維。
感悟型教學就在這時代的呼喚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臺了。它為改進和優化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成為一項有理論和實踐價值的研究課題。
二.感悟型教學的特點及任務
感悟型教學的特點主要重在一個“悟”字,而“感”是“悟”的基礎,有感才有悟。所謂“感”,包括“情感”和“語感”。感悟教學強調情感和語感在領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情感的參與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其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良好的注意狀態,加速了領悟的速度和效果。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中能聯系自己已有的情感體驗,通過移情入境,更好地理解課文,更好地表達自己觀點,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華。語感的參與也使得學生能更深地去理解課文。
三.感悟型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探索
、甯形蛐徒虒W的核心思想
感悟性教學的核心思想是:“以學生為本,以讀為主,聯系生活,整體感悟”。“以人為本”即以人的發展為本,在教學中給學生自主活動,自主創造的時間和空間。“以讀為主,聯系生活”是感悟型教學的基本的手段,“整體感悟”是感悟型教學的基本要求。
、娓形蛐徒虒W在字、詞、句教學中的實施初探
、抛R字教學
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缎抡n標》規定,九年義務制學生要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而其中1600~1800個漢字是要求在小學低年級完成的,識字的任務很重。詞是代表一定的意義、具有固定的語言形式、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的接都單位。通常說出來的一句句話,都是運用一個個的詞來構成的。
感悟型教學模式天然地傾向與“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的方法。
1、字音教學:充分利用自學,加強音感
小學生學了漢語拼音之后,進入了漢字的學習,字音就不必再一個個教了。讓學生獨立認讀,讓學生借助漢語拼音這一工具來加快識字的速度。
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學生容易讀、容易記。因為學生平時就在母語環境中生活,口語中就有相當的詞匯量。將它們遷移到書面語言中來,可以降低識字的難度。舉例來說,要學習“小”、“記”、“者”、“報”這四個字,是將每個字抽出來孤立地讀記效果好呢?還是讓學生指著一張《小記者報》,然后手指著報頭讓他讀這四個字效果好呢?答案是明顯的。除了讀記效果之外,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對學生的語感的激活也會產生良好的作用。仍以“小記者報”為例,在語言環境中學習這四個字的孩子,在以后再看到這四個字的時候,心里會有教這四個字的情景,還有自己讀報的心情以及讀報后和家人交流的情境等等。這些合起來,組成了某些富有意味的內容,會使孩子的心靈得到豐富。
中國的象形文字,有些極富感情色彩和形象感,在讓學生讀時,要有所強調,不應當在識字時讀音的抑揚頓挫毫不講究,到讀課文時才要求有感情,這中間的落差太大了。譬如“波浪”一詞,讓學生學習時,就應當通過手勢來示范。讀出小波浪的感覺,輕輕的,細細的,微波漣漪;讀出大波浪的感覺,是重重的,響響的,波濤洶涌。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加強了字與音的聯系,在讀出字音的時候,心里會有情感,腦中會產生形象。詞語被激活,對理解和領悟也會產生良好的作用。
感悟型識字教學,在字音方面強調自學,即在教師未上課前讓學生自己讀書,在讀課文時,自己解決生字的讀音,并把句子讀通。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幫助,發現共同性問題時可以及時糾正或指導。要讓學生反饋讀通的情況,盡量讓學生個別讀,強調聽的同學的任務。也可以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讓學生在讀之前有一個正確朗讀的定位性導向,讓學生對語音有一個正確的把握,有一個清晰的榜樣。
2、字形教學:想象結合書寫,加強形感
漢字是書寫漢語的符號體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感悟型教學重視通過及時地書寫結合想象促使了學生在識字中動腦、動口、動手,增強了識字的能力,既發展了智力,又提高了素質。如在教學“溪”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邊寫邊記:“三點水從山上流下來,分成三條道,拐過兩個彎,最后一滴水流進了大海。”教師并做適當的書寫指導。這樣通過形象的記憶、想象,使學生在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住了這個比較難寫的“溪”字。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溪水,溪水和大海之間的關系等等。與此同時也可以進行思維的擴散練習,如:“溪”是三點水旁,和水有關系,那么還有那些字也是三點水,他們和水有關系嗎?舉例。江、河、湖、海、汁、池、泳、泥、淚……讓學生知道很多三點水旁的字和水有關,初步明白漢字的造字特點是以形表意的。又如水的變態,為“雨”字頭,舉例。霧、霜、露、雪、霞、雷……也是同樣的道理。
3、字義教學:語境中領悟,加強義感
感悟型教學的字義教學注重結合一定的語境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指導學生理解字義。字離不開詞,所以字義教學和詞義教學一樣,創造一種語境,讓學生在這種語境下進行感悟,才能更深、更美地理解字、詞內的韻味。
漢字的音、形、義是緊密結合的,所以在識字教學中,不能孤立地將它們劃分開來教學,只有充分利用漢字的本身規律,結合知識經驗進行語文教學就會有一定優勢。
、圃~匯教學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詞匯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水平均具有重要作用。
詞匯需要積累,在活動的過程中,對新詞產生感受,理解并成為自己的語言材料是詞匯教學的主要目標,以便在用時能左右逢源。因此,教師在課內外都要重視學生對語匯的積累。同時,在語匯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感。
1、創造語境 把握語感
由于一定的言語對象總是存活于一定的環境之中,語感把握言語對象總是自然而然地聯系它所處的語境進行理解。如果將它孤立出來,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不能更好的理解。雖然查字典是一種理解詞義的方法,但應當當作一項技能讓學生練習。要真正理解字、詞的意思就必須在語境中活學活用。 “僧推月下門”與“僧敲月下門”孰美?離開一定的語境就無從判斷了。
低年級的課文大都比較淺近。文中多數字詞的意思能為學生所理解,即使是離開本義較遠的詞語,只要引導得當,學生在理解上也不會有困難。
如一位教師在《燕子媽媽笑了》一課教學“發現”這兩個生字就是這樣處理的。教師先讓學生找到課文中相應的句子。然后引導說:“小燕子第三次到菜園,看見冬瓜和茄子的不同,課文用了一個什么詞?”學生回答:“發現。”接著請同學反復讀這個詞,從個別讀到集體讀,鞏固這兩個生字的讀音,接著引導:“小燕子發現了什么?”學生讀句子:“冬瓜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師引導:“這些都是不容易看請的,小燕子費了不少的功夫才看出來,所以用了一個詞——”學生齊答:“發現。”這時學生的思維已經流水般的到了渠口,教師進一步驅動他們的心靈感覺:“小燕子真不簡單,它要把這個發現告訴媽媽。他當時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學生有的說:“他當時的心情很開心!”有的說:“他當時的心情可高興了!”有的說:“他的心情很激動!”還有的說:“他的心情很驚喜!” ……最后教師引導:“那么你覺得這句話該怎么讀呢?”學生讀:“媽媽!我發現……”帶著各種感情的童音驟然響起,一個以領悟為主的教學環節完成了。理解“發現”一詞的意思不是作為一個任務被完成了,這個詞帶著一種感情依附在了兒童的心靈上了。在感悟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形容心情的詞語。
不同的語境,同一個詞有著不同的內在意蘊。一定言語對象又總是由一定的言語主體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場合、情境中,出自一定的目的動機指向一定的聽讀對象而形成的,這些因素就構成了所謂的“外部語境”,又稱其為言語環境。語感也就是把一定的言語對象置于一定的言語環境中進行把握和培養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同一個詞語,由于語境的不同,意義也就不同了,因此,字、詞內在的意蘊也要靠結合上下文來加以理解、感悟。
2、比較思考 體會語感
一般來說,比較感悟可以從詞的語意輕重、適用范圍、與其他詞的搭、,褒貶感情色彩等方面進行辨析,關鍵是要理解詞語對文章表情達意所起的作用。
比較的方法也是多種的,可以是近義詞的比較、反義詞的比較、圖表比較、換詞比較、刪補詞語比較、多義詞比較等方法。
如《啄木鳥和大樹》一文中“日子一天天過去,大樹的葉子變得稀稀拉拉的,枝條也漸漸干枯了。”這里的“稀稀拉拉”、“漸漸”形象地寫出了大樹從年輕力壯慢慢走向死亡的過程,用詞很準確,很生動。通過讓學生比較“日子一天天過去,大樹的葉子變得稀稀拉拉的,枝條也漸漸干枯了。”和“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大樹的葉子變得少了,枝條也干枯了。”這兩句話,讀讀說說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更好一點,為什么。
這里用的就是運用換詞比較和刪補詞語比較的方法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比較、思考,建立在理解稀稀拉拉、漸漸的基礎上去體會、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也積累了一定的詞匯。
3、咀嚼品味 培養語感
品味字詞有“三步曲”。第一步,理解本義;第二步,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意思;第三步,體會詞語中飽含的思想感情。
如古詩王安石的《梅花》中,品味“凌寒獨自開”中“凌”字,首先讓學生通過查工具書等方法理解“凌”的表面意思:“冒著、頂著。”其次,要弄清語境中的意思。教師可啟發:“想想梅花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開放的,你從這里讀懂了什么?”讓學生明白,梅花是在寒冷的冬天開放的,是冒著嚴寒,頂著風雪開放的,它有著堅強的個性和不懼困難的精神。最后要啟發學生體會這個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你喜歡這個“凌”字嗎?為什么?/你從這個“凌”字中還讀懂了什么?學生有的說:“我喜歡這個字,因為它寫出了梅花與眾不同的個性。”有的說:“梅花不與其他花爭春,一個人在那么嚴寒的冬天頂著風雪獨自開,那種精神也是可貴的,我很敬佩它。”有的說:“這首詩是王安石寫的,我想他也非常喜歡梅花,這個“凌”字可以看出他的精神也和梅花一樣吧!”等等。這一些都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感悟的東西,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是發自內心的觸動,是可貴的。
詞匯的積累教師也可以經常有意識的設計一些練習,如將一些詞語,連詞成句,或給一個語境,要求學生描寫下來,并用上好詞,把自己認為好的詞語用著重號標出來。同時教師也要注意講評,如某學生用了好詞,這個詞語是怎么學來的,為什么說用在這里好……老師要用滿腔的熱情來引導,造成一種用好詞光榮的氣氛。等等。
、蔷渥咏虒W
句子是語文基本訓練的重要內容,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句子是有詞或短語按一定的語法規律構成的,能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句子教學的重點就是指導學生理解句意,積累句式、句型并加以運用;在語境中理解難句,品味佳句;發展學生的語言。語感的理解力不但能涉及言語對象的皮毛,還能涉及它的肉、骨、甚至涉及它的髓,有時甚至比說這話的人自己還更全面深刻、更真切、更透徹。所以,在句子教學中也要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1.句子的語感培養要體現層次性
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應從培養學生精細,敏銳語感入手。通過語感,直接地、綜合地去把握語言文字的內涵。對于不可言傳的意蘊,更是要靠語感去體味。同時,豐富的想象能激發豐富的情感,豐富的情感又大大提高了朗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2.句子的語感培養要有趣味性
一定的句式有其一定的表達效果。句式的變換是漢語具有豐富細膩的表現力的一個重要體現。通過,幫助學生理解句子,在引燃興趣火種的同時培養語感。看似一個普通的句子,經老師一點撥,引起學生智慧火花的撞擊,于是推敲的推敲,琢磨的琢磨,思路都打開了,語感的培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師的引導點燃了學生的興奮點,變教師的教會為學生的學會,使學生受到了一次有趣的思維訓練。
3.句子的語感訓練要有感悟性
語感能迅速地將句子中的空白地填滿,利用想象來感悟,能更好地做到“化物為我”,將言語對象“翻譯”成一幅美麗地畫。句子的語感培養,方法是多種的,在教學的實踐中需要不斷的創新、不斷的發展。在教學中也要注重學生積累精彩的句子、段落,在閱讀教學中能更好地調動學生欣賞、品味美文的興趣。
感悟型教學就是營造了一種寬松、平等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感,學有所悟!感悟型教學就是重視用人的感情、意志去激活語言,用經歷、心境去補充語言,用聯想、想象去聯系語言,創造一種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這種學習氛圍中逐步發生感悟來施教。它強調以學生為本,以讀為主,聯系生活,整體感悟,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或感知能力。感悟型教學就是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尊重學生的創新精神。
本文由卓文著作網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文章名稱:課題總結報告參考小學語文感悟能力培養研究
文章地址:http://www.guanyisy.comhttp://www.guanyisy.com/anli/keti/664.html
相關閱讀
- 2025-06-26申報課題需要的材料明細
- 2025-06-23課題的審核要素
- 2024-03-01課題結題證書是一人一張嗎
- 2024-03-01課題分工安排
- 2024-03-01課題開題如何論證
- 2022-02-10課題申請書范文2篇
- 2022-02-09橫向課題經費報銷技巧
- 2022-02-09qc課題是什么意思
- 2022-01-27課題研究方案與課題開題報告區別
- 2022-01-27課改專題類選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