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實施方案范文《小學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究》
一、課題背景
傳統教育的弊病反映在課堂教學上,表現在過于強調系統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過于強調老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過于強調老師在課堂上的權威,而忽略了學生的民主要求;過于注重老師單方面的灌輸,而忽略了與學生的交流對話。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發展的觀點是現代教學觀的主要觀點之一。課堂,是課程改革的最終落腳點。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學生的發展水平。課堂教學改革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課改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體現了教育為人的發展服務的根本宗旨。開展課改實驗以來,我校教師更多地學習了現代教學思想,教學觀念不斷更新,絕大多數教師認識到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但是如何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如何在操作層面上體現發展觀,使學生獲得生動、活潑、主動健康的發展?很多教師正在認真地研究著、探索著。我們也進一步認識到,教師生命中大多數時間和精力,是在課堂中為教學而付出的,但是,如何進一步提高師生生命的質量,讓課堂充滿情趣、充滿智慧、充滿生命的活力和詩意?
據此,我們提出了研究課題,力圖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上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本位的課堂教學形態,搭起現代教學理論與課堂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致力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學生的全員、全面與主動的發展,并使這種發展趨于最優化與可持續,這也是素質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本著“基于校本”的研究理念,我們致力于打造學校特色的課題文化。我們在認真審視校本課堂現狀的基礎上,將以“發展”為總的價值追求,形成具有鮮明校本特色與個性文化的課題成果。
二、內涵界定
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的重要階段,課堂是小學生獲得發展的主渠道。研究小學發展性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本課題的核心概念是“發展性課堂教學”,我們將此概念界定為“教學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即以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基礎,讓每個學生得到充分地發展;不僅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同時也促進學生的情感和社會性的發展;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內在需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相對于“非發展性課堂”,發展性課堂教學更關注師生的角色定位,更關注課堂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課堂教學策略與操作方式的合理設計,以及其它課堂教學因素的有機融合、和諧統一。通過生動、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教師、課堂的可持續發展。具體特征表述為:
1、“發展性課堂教學”具有“建構性”。“發展性課堂教學”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尊重學生的“已知世界”,激發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意識、主動建構的積極性。通過創設建構情境、合理呈現信息、優化建構策略等途徑,引導學生科學、主動、高效地建構信息意義,實現對課堂學習活動目標的有效建構,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主動發展”。
2、“發展性課堂教學”具有“開放性”。發展性課堂教學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封閉和預設的“執行教案”的狀態。教學目標潛在和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體驗,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適度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用“活資源”的意識“用教材教”,開發利用好“基礎性資源”、“互動性資源”、“生成性資源”,老師成為課堂中信息資源的重組者;教學過程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空間和時間,推動課堂教學過程的動態展開。一句話,發展性課堂教學讓學生“活學知識”、“學活的知識”、“把知識學活”。
3、“發展性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生成性是發展性課堂教學的重要屬性,每節課除了讓學生有“預設的”認知收獲感悟之外,也要有在師生互動的智慧碰撞過程中獲得“未曾預約的精彩”。從生命的高度來看“發展性課堂教學”,課堂是師生共同挑戰智慧、充滿生命張力的成長家園。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課堂教學應該成為對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的成全。學生在生成性的課堂上獲得個性化、多元化的發展。
4、“發展性課堂教學”具有“延展性”。發展性課堂教學根據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的理論,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保障學生合理負擔、低耗高效、科學發展,努力縮短學生進入最近發展區的距離。同時,培養和開發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和潛能,充分積淀向下一個最近發展區跳躍的能量,實現最近發展區的后續延展。既“著眼當前”,更“放眼未來”,以培養具有綜合素養的未來社會人為直接指向和最終目標。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基本原則
1、理論依據
(1)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
該學說認為:人的發展是人全面發展與人的自由發展的統一,是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的個體獨創的自由的發展。
(2)“最近發展區”的理論
維果斯基認為:“只有當教學走在發展前面的時候,這才是好的教學。”他提出了現在已廣為人知的“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指出教學促進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教學把那些正在或將要成熟的能力的形成推向前進。
(3)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對正確地、全面地認識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智力結構和學習方式,所以,對所有學生都采用同樣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真正有效的教學是能夠將學生的智力特點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相配合。每個學生都有可資發展的潛力,只是表現的領域不同,這就需要教師在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終極關懷的參照下,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而且要促進其優勢智力領域的優秀品質向其他智力領域遷移。
(4)建構主義理論
在怎樣看待知識方面,建構主義一般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個體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是基于學習者自己的經驗而建構起來的;在怎樣理解學習活動方面,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在怎樣看待學習者方面,建構主義者把學習者看成是有特定經驗背景的個體,學習者對問題的解釋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經驗。
(5)人本主義理論和現代教學理論。
人本教育理論中的師生論認為,教師的作用,如同學生的一位向導,如同解決問題的模范,如同一種發動學習過程的催化劑,如同學習過程中的一種助力,如同學生能帶著他們的問題前來拜訪的朋友,一句話,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參與者與促進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居于主體地位;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應該是推動學生不斷向新的更高水平發展的過程,現代認識心理學對自主學習特征更為具體的刻畫,是從學習的操作系統、學習的控制系統、學習的期望系統和學習的環境因素四個方面進行的。
2、基本原則
基礎性原則:以全新的視野審視“雙基”,雙基不僅僅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還包括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欲、積極的探索精神、堅持真理的態度以及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是新時期為學生打好終身發展基礎的基本內涵。
整合性原則:在教學中注重師生雙方對新的刺激信息源,與原有信息重新進行判斷、篩選、加工、編碼后,重新建構新知的網絡系統的過程。
主體性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現教為學服務。
差異性原則: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開放性原則:拓展課堂教學時空,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適度開放,使學生有更多的學習選擇權。
四、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致力提高各學科課堂教學效率和效益,打造科學、和諧、高效的優質課堂,讓學生實現和諧快樂發展。
2、通過研究,探索具有學校教學個性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策略以及各學科課堂評價體系,尋求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具有學校發展特色的課堂教學改革之路。
3、通過校本研究和專家引領等途徑,整體提升老師的文化業務水平、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構建學習化教師團隊,加快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升教師生命質量。
五、研究內容
1、發展性課堂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比較研究。
本著“基于校本”的課題研究理念,深入調研傳統課堂教學的現狀與不足,明確“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特征與優勢,將傳統課堂與“發展性課堂教學”進行比照分析,比較異同,探究根源,在研究中求發展。
2、發展性課堂教學目標的研究。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結合新課程“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研究課堂教學整體目標及其分類,研究各年段、各學段的教學目標以及各分類的目標序列。
3、發展性課堂教學操作方式和策略的研究。
有效的教學需要有可供選擇策略來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需要切實可行的操作方式將教學理念與策略操作化,即研究用各學科具體的“課例”來鮮活地呈現什么是“發展性課堂教學”。
4、發展性課堂教學的評價研究。
從評價功能、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過程等方面入手,探索與發展性課堂相適應的課堂、學生、教師評價體系。
5、信息技術優化發展性課堂的研究。
研究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優化整合策略,將信息技術更合理、有效地運用于發展性課堂教學,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促進學生有效發展。
6、發展性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研究。
通過觀測與調查,對課題實施前后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進行研究,探求發展性課堂教學中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措施與途徑。
7、發展性課堂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研究。
從發展性課堂教學以及課題研究過程對于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發展性教師評價等方面入手,進行相關研究,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六、研究方法
1、歷史研究法。通過對課堂教學的歷史發展變化的軌跡進行歸納推理,總結課堂教學發展的特點和內在規律,結合當前我國的教學實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學校特點的課堂教學體系。
2、調查研究法。通過一定范圍的調查,歸納出目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積極與消極的現象,以及這些現象背后的內在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3、實驗研究法。在提出理論假設的基礎上,組織教師進行規范的、有計劃的實驗,通過對比分析等手段來論證假設的合理性。
4、行動研究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強調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堅持邊實踐、邊探索、邊研究,邊總結,堅持撰寫課堂教學反思隨筆。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學習生活,在寫隨筆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做到總結成果和推廣運用相結合。
5、個案分析法。不斷收集典型教師的典型課例及課中的典型教學細節,從中發掘和提煉有效的實施舉措,及時予以推廣。
七、研究措施
1、健全研究組織。組建并完善由一把手校長領銜的發展性課堂課題研究領導小組。
課題組核心成員:薄俊生 黃忠平 薛曉紅 沈春媚 周振芳 魏 芳
顧麗芳 顧惠芳 戈向紅 顏紅英 呂月琴 張國鋒
2、落實研究人員。明確子課題內容,落實子課題負責人。
3、加強理論學習。每位老師根據每個學科的子課題和個人研究課題,認真學習關于課堂的教育類專著,關注國內外課堂教學改革動態,提高課題組教師的理論水平,指導日常課堂教學實踐。
4、建立研討制度。建立月末論壇、單周沙龍、教研活動等研討制度,讓課題滲透到每個工作環節。強化教師教學博克的引導和管理,使課題研究常態化。
5、創新實踐方式。采用年級賽課、“一課三上”等方式,提高教學研究的參與度和有效性,推動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化。
八、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2006年2月-2006年8月。制定、修改、完善課題方案,組織專家對研究方案進行論證,做好現狀調研、宣傳發動等實驗前期準備工作。
第二階段:2006年9月-2008年6月。按照課題方案和實施計劃開展課題研究,做好實驗的活動組織,資料整理,數據收集與處理等工作;
第三階段:2008年7月-2010年6月,總結階段。匯總材料,整理成果,撰寫實驗總結報告,組織專家鑒定,出版優秀成果。
九、成果形式
1、各學科發展性課堂評價標準
2、《青年教師發展考核評價標準》、《骨干教師發展考核評價標準》
3、各學科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基本范式
4、《發展性課堂教學隨筆集》
5、“發展性課堂教學”階段研究報告
6、“發展性課堂教學”研究報告
7、發展性課堂教學案例集錦
8、發展性課堂教學研究專著
本文由卓文著作網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和鏈接。
文章地址:http://www.guanyisy.comhttp://www.guanyisy.com/anli/keti/15670.html
相關閱讀
- 2025-06-26申報課題需要的材料明細
- 2025-06-23課題的審核要素
- 2024-03-01課題結題證書是一人一張嗎
- 2024-03-01課題分工安排
- 2024-03-01課題開題如何論證
- 2022-02-10課題申請書范文2篇
- 2022-02-09橫向課題經費報銷技巧
- 2022-02-09qc課題是什么意思
- 2022-01-27課題研究方案與課題開題報告區別
- 2022-01-27課改專題類選題推薦